幸福课 Intro 1

在第一节课TalBen Shahar讲述了。他为什么要教授这门课程。教授在读本科阶段的时候,主修计算机(噢,我有点羡慕)。一切都很顺利,社交也很好。周围的同学也很出色。但除了一点,他觉得他不快乐。我觉得他说的happiness应该是指幸福。不过在这里幸福和快乐应该差不多。然后他就决定转向哲学和心理学系。接触到积极心理学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让他无比快乐。于是他决定分享出来。

教授举了他的亲身经历。因为他的课火了。所以他被请到很多地方做节目。但是很多人关注到了教授非常的内向。他们原本想,教授这门课的人应该是热情奔放的。但教授觉得他们仅仅关注了信息的传达者,而不是传达的信息本身。接着他又进一步论述了一些积极心理学的书还有很多成功类型的讲座都是非常地言过但其实根本无法实践。但反观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却没有多少人真正读过。教授觉得他们很精彩,有很多作为。但是对于大众来说晦涩难懂。所以就有了这门课程,在象牙塔与大众之间架起桥梁。将学术严谨与通俗易懂相结合!

和其他课程一样。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也有作业也有考试,也要撰写报告。但不同的是当我们每读一篇或写一篇论文时,都应该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很重要。这里介绍的所有理论没有一个是因为他有趣所以才讲的。而是非常严谨而且可以运用的。教授之所以举这么多例子去说明一些可能我们之前就已经听说过的理论或者道理,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记住这些理论,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这样才是有用的。

学习过程中的安静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重现。因为当你安静下来你才开始尝试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信息,什么可以舍弃和保留。如此可以形成一种学习记忆的机制。另一个例子是印第安人崇尚安静,内省,并享受美好时光。总之给一段时间安静下来,我们能学到更多。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更关注人的幸福感,给予人更多的自尊和自由。人本主义学的意图很好,提出了很多概念,但缺乏学术严谨性。

祖父 Abraham Maslow 于1954年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祖母 Karen Horney 产生积极心理学。 祖父 Aaron Antonovsky 引进健康本源学。

Ellen Langer 1998年以前,研究了人本主义的一些领域并与学术科学严谨性结合。 Martin Seligman 1998年确立积极心理学领域,但他让它变得通俗。 Philip Stone 老师的导师。

TalBen Shahar 一开始是Philip Stone开设了这个课程。Tal担任教研员。后来毕业了,Tal接手了这个课程。

不应该仅仅接受信息,不应该仅仅去获取知识,就像只把水装满容器一样。这没有用。而是应该理解这些知识,自己要去做理解解读,并且要改变。这就是改变容器。

同样的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个认为是灾难,另一个认为是机遇。这是我们在初中政治书上就学到的道理。生活窘迫的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享受生活的人充满感恩。

Tal曾经也对生命的解读不正面。“快乐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而不是由社会地位,银行存款而定。”

实际操作上如何让自己积极解读呢?答案是发掘自身的潜能。传输更多的知识是没用的,因为道理我们本来就懂。我们要做的就是发觉自己积极解读的潜能。教授举了大卫的例子,很贴切。

我们的积极潜能是被一些文化之类的束缚住了,因此要去除这些束缚。这就好像雕刻大卫一样是做减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是做减法的意义。你品,你细品。

这门课里讲的东西和道理可能你早就知道了。可能很多都是常识。但是由于没有经过解读和改变所以没有效果。因此才说没有轰动之处。关键在于应用到实际,落到实处。

本课并不是要交给你更多的知识,传递更多的信息,而是要经常提醒你记起你已知的道理。帮助你凿掉束缚,让你心中的大卫显现。

概括来说。你读了心理学的书,获取到了一些知识。但这些只是信息。这些信息对你来说是外在的而不是本质的。如果你要内化它,就需要转变。

特别注意,这里的转变不仅包括心理的转变,也包括大脑的转变。也许你听说过大脑的可塑性,那就是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可以生成和被重塑。而我个人感觉,这可能是改变心理背后的物理层面的变化。当你心态或者说解读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时,你的脑子内部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让我想起了读书。之前不是说,有的人读书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这种读书是没有用处的,它一直在巩固自己的观点,一直在加强原本的神经元连接方式。而如果能够从书里学到不一样的认知世界的看法,那么神经元就会重塑。而我这段话增强了我以前的观点,所以本质上大脑在这方面的神经元连接就会增强和巩固:)这是不是有点像深度学习?

于此同时,我又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些言论。说,我们在知乎微博等学到的知识是碎片化的知识。因为你转发了,收藏了,甚至看了记下来了讲给同伴听了。但是这些碎片化知识并不能为你所用,因为你还没有内化它。但这就有一个问题,内化的程度和碎片化有关么?是因为信息爆炸导致我们没有上诉所说的安静时间吗?如何去内化它?我不知道,也许这门课结束以后我能有答案。

圣经说:“问过之后便会有收获”。要开始转变我们就要开始问问题。你可以看到我在上面提了一些问题。如果我不提出这些问题,那么答案就不知道从哪里来,改变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对于教育或者说我理解为对于学习来说,问正确的问题很重要。因为这样你才能学得更好。提出了一个问题(question),意味着你开始探索(quest)它。总地来说就是保持好奇心,营造一种开放的心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一个人可以保持连续发问。例子:格外成功的人除了保持自信还能持续发问,以更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

如果你有印象,应该记得很久以前有一句话挺火的。叫“你幸福吗?”。起因是央视的一档《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很多搞笑的回答,大家可以搜一下。我们这里要关注的是你幸福吗?这个问题。

幸福不是一个标准,没有清晰的界限。每个人的幸福不一样,所以这个问题不够好。不应该问我是否幸福,而是问我如何能够更幸福。

本课不仅仅是积极心理学,还有临床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内容。只要对“什么可以提高幸福感”管用,Tal就尽量会在课堂上讲述。

尽管Tal是以非常个人的观点出发来讲述这门课的,但他鼓励我们去看自己的内心和研究自己。

前面说过我们要落到实处,要转变。所以两周后将会开始每周一次课后论文,关于如何把这些观点应用到生活中。

于此同时研究自己也有助于理解他人。自我行为也能得到改善。不要忽视我们身上存在的普遍性。

这门课需要做的努力是应用的努力。学完之后应当有所改变,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改变很困难,所以我们不仅要改变行为也要改变认知和情绪。我们会花1周的时间讲如何改变。

这门课最重要的地方可能是分组作业,课后论文。这样才会有练习时间,是转变的过程。